《帝女花65》專輯 如夢情難《帝女花│專業版》

fp-professional.png

文:何兆彬

重演《帝女花》本來並非甚麼新聞,事實上,似乎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有《帝女花》。但這次有點不同,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成立的宗旨,從來就是將粵劇現代化、普及化,他們擅用簡約手法,將粵劇音樂重新編排,全劇長度控制在1 6 0分鐘上下,演出時較多使用舞台效果,力求把粵劇精神保留,但換上全新面貌。

1999年創團,等待20年,時機到了。這次演《帝女花》還大膽找來七個花旦、五個文武生,一眾老倌花旦串成15個組合,每晚不同,誓要為粵劇經典賦上新意。

十五個配搭晚晚不同

「世界上也許沒有其他劇目,像《帝女花》在坊間無日無之的有人在演,它也是我們一直想觸碰的劇本。」桃花源的營運及創作總監吳國亮(Rex):「它是經典,但重演大家有沒有再探討它為我們帶來甚麼?」他以莎劇為例,指它們雖然是400多年前的作品,但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為劇目賦予現代意義,「大家似乎忘記了唐滌生在寫甚麼,《帝女花》其實不只是淒美的愛情故事,劇本裡面有很多人物的。但後來大家像倒模的去演,不跟它做,就像錯的一樣,這才誇張!」

桃花源裡的分工,Rex是編劇及導演,黎宇文(Maurice)是監製。Maurice:「Rex 想到一個特別的形式去演,大家常說粵劇有老中青三代,於是我們就找來三代人,串勻每日不同男女主角去演出。七個花旦、五個文武生去演長平公主和周世顯,十五個配搭,沒有重複。其實也只有經典才能這樣玩,新戲就做不到。」

之所以做十五個配搭,並非噱頭,一來給觀眾帶來不同組合,他們也期待演員和演員之間,會有化學作用,「你今天跟這花旦演,但明天跟另一個,將帶來不同化學和反思空間,當然,在排練上也會較為複雜。」他們革新的想法,關乎桃花源一直想走的粵劇新方向,創新及把它現代化,「現在很多事情都同質
化,每個人演的戲都趨向相似,這次表演,是否能令人重新思考整件事情?我們並非只是帶來新鮮感這麼簡單。」

談唐滌生的《帝女花》,他們讚嘆厲害無比,首先它有非常好的劇本,「唐滌生的劇力很犀利,他本來已很會說故事,你重複看那麼多次,它仍然會扣緊你,裡面承載很豐富,全程沒有冷場。」但再厲害,桃花源也不同意要墨守成規的跟傳統去演,畢竟時代不同了。

《帝女花》第一個粵劇版見於1943年,唐滌生的重新創作於1957年首演,59年再拍成電影,因此它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生命。桃花源的改動,一是長度。唐滌生版本的《帝女花》最經典及流行,但全長近四小時(電影版1 小時47分鐘,後來雛鳳鳴版本長3小時43分鐘),「經歷多年探索,發現適合現今觀眾耐性」的長度2小時40分鐘。但我也不只是刪減劇本,而是因為對劇本有更多理解,有些場口反而增加了。」

鑼鼓凌厲但吵耳?

桃花源一直以來的創作方向,就是將粵劇精煉化,「簡約設計不是沒有設計,但它相比起古典有不同之處。簡約只留線條,找出重點,將其強化。」這個方向,在保守的香港粵劇界簡直離經叛道,他們也常批評,「傳統粵劇用大白光,他們認為這樣最好,能讓觀眾看到演員關目及整個表演,我們一用燈光,就有顏色,自然會被罵。有人會問:那你們用的還是不是粵劇?」

桃花源的回應是鼓勵百花齊放,接受批評,但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有人會私下跟我們說自己也想試,但怕被前輩罵。我們二人本來是在影視圈做拍攝工作,半途出家,因此沒有包袱。」他們說自己取經對像是仙鳳鳴,他們其實也在創新,「他們做了很多前人沒做過的事,私下也是有人不同意的,但不論藝
術造詣或票房,他們都是冠軍,大家無話可說!」

另一做了多年的革新,是在粵劇音樂上,「像鑼鼓,有人嫌吵,說不如改改。有人建議不如打小聲一點,或在鑼鼓中墊東西令它不吵耳,我是不同意的。」Maurice:「它發展了這麼多年,是有優點的,我不會拿走鑼鼓。」他們研究鑼鼓,發現它其實有很多優點,之所以給人吵的感覺,是在於音質,「粵劇從業員其實對鑼鼓很感自豪,認為它冠絕全中國戲曲,它聲勢厲害,澎湃時很凌厲,但成也鑼鼓敗也鑼鼓。改良的關鍵在音質,佐治魯卡斯當年做《星球大戰》,發展了T H X音響系統,想給人震撼體驗,它聲音也很厲害,但不吵耳!吵耳,其實是聲音不平衡。」他引述學術界的研究,指粵劇是不平衡的樂隊,毋容爭議。找到了問題要改也不難, 這個研究, 叫做HCA( Harmonic Canto-opera Audio)。

「你聽粵劇唱片,灌錄時它也是找平衡的,困難在於在演出中,怎樣呈現這個唱片效果。結果我們用上隔音房,做出一個Harmony。」他讚粵劇很多元素都很好,但在現代表演藝術中,就需要改得更細緻,例如台上呈現的顏色五彩繽紛,經常「撞色」,「它需要悉心安排,我們並非顛覆,只是揚長避短,保留傳
統再把它現代化,這才會相得益彰。」

之所以有這些改革思想,多少跟二人出身有關,桃花源是香港僅有並非由演員創立的粵劇劇團,「我們不是做戲曲出身,因此從來以製作行先,演《帝女花》在香港老倌眼中,一定有所不同,但他們也肯接,也肯跟我們玩,一做十幾場,又有不同對手!大家都在期待。」這次圈中老倌們也擔崗演出,參與其中,可以說,多年來的努力是被粵劇界接受了。

這次《帝女花》本來是兩年前演出的作品,當時系列叫60+1,以唐滌生逝世一甲子後再出發為創作緣起,因應疫情等原因,一再延期,如今改到2022年1月上演,剛好遇上了《帝女花》65周年(1957-2022)。

arena.png

用原創向唐滌生致敬

Maurice 接觸粵劇,全因父母,特別是因為父親是任白迷,「1996年,我工作時間穩定,當時阿姐(汪明荃)當上主席並重開八和學院,我就報讀了課程,也因此認識了Rex。」二人在1999年成立桃花源,2001年再進入演藝修讀專上學院的粵劇課程,多年來劇團也由業餘性質,漸漸演變至今天職業劇團,並不容易。喜歡唐滌生,崇拜唐滌生,二人認為用原創向唐滌生致敬對他最大的致敬,不是不斷把他的戲原原本本的重演,「我們喜歡唐哥,對他致敬不是一直演他的戲,而是自行去創作,邁開這一步。」於是,有了桃花源第一個原創劇《拜將臺》,此劇由2011年首演,及後不斷重演,今次第六度上演。

《拜將臺》寫的是韓信的故事,完全脫離了才子佳人,鴛鴦蝴蝶派最擅長的談情說愛,「《拜將臺》故事開始是韓信生命最後一天,我們編劇手法跟傳統頗為不同。最後一幕,是韓信拿到元帥的大帥印,那是倒敍他生命最光輝的開始,導演上頗富電影感。」


除了原創及革新,他們還想做粵劇推廣和教育,二人承認這非他們所長,但會盡心盡力去做。其中,這次十五場《帝女花》後接連推出學生版,也就是說,十五場專業演出後,將演出由招募而來的學生演員主演的《帝女花》,讓愛好粵劇,沒有演出經驗的年輕人,在同樣專業的幕後人員協助下、踏上專業舞台。

「百老匯常有公開招募演員,我們將它套入學生版中,能上台的,一定已很喜歡粵劇。而且招募有三個版本,一是粉墨登場( 戲台版);二是唱歌( 演唱版),你平常只唱流行曲也可以來試;三是朗讀文字(朗讀版)。三個不同門檻,讓你在舞台實踐!」

帝女花65周年|一系列九個項目
https://www.utopia.org.hk/menu.php?id=9
《帝女花》65周年| 重塑經典專業版
演期:2022年1月6-18日共十五場
地點: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
$600, 480, 380, 280, 180

information.png
Winona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