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建立莎劇文化:專訪「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創辦人鄧樹榮導演
撰文及攝影:何兆彬
來到2022年7月,各個表演場所已回復正常,但下月開幕,由鄧樹榮策劃的「香港國際莎劇節」,因疫情延誤兩年,最終外隊還是無法來港,節目改由本地團隊負責,名字也改成「國際莎劇表演交流」。
「節目的精神是一貫的,我想透過莎劇這文化遺產去交流,世界上每天都有莎劇表演,都是用當代的演譯方法,原委是希望藉此把靈感帶到香港,帶來啟發,也帶來新的觀賞經驗。」
把有語言的劇本變成形體
「大概在年初決定,外隊節目改由本地團體演出,因為疫情太嚴重了。而且因為有申請資助,必須盡快把表演做好。」鄧樹榮多次改編莎劇,去年10月才以無言劇方式改編《李爾王》,並把主角改由葉童演出,「由於莎劇節外隊不能來,本來有三隊外隊,都改用了本地人來演出。」
本來的六個節目,如今改為三個,一個是意大利新銳舞團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的《哈姆雷特》,如今改由黎德成編舞;二是西班牙巴塞隆拿Project Ingenu以喜劇形式改編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執行導演是鄧灝威;三不是外國創作,而是由周佩韻、林俊浩編舞的《馴悍記》,屬於本地委約作品。
樹榮解釋,在最初選擇合作單位、表演作品時,一早已決定不找傳統的,他自己一直做形體表演,演無言劇,對當年的演譯特別有感覺,「選的時候,看風格是否適合,由於我們在壽臣劇院表演,太大型的不行,用形體的比較適合我們。我的興趣,就是把有語言的劇本變成形體會如何?十年前我也做過《舞雷雨》了,把劇本變成舞蹈。」
《哈姆雷特》、《馴悍記》、《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再造
是次創作《哈姆雷特》的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相當年輕,「他們很Powerful,以舞蹈結合戲劇,效果不錯。故事裡主角在讀一本《哈姆雷特》的書,結果進入了哈姆雷特的世界,遇到裡面的角色,穿插其中!其實他們之前演《馬克白》,寫人物都全死了,再由地獄再回到人間,互相埋怨,在埋怨的過程再倒敊事件,在此層面上頗有新意!」因為舞團不能來港,改由黎德威編舞,帶領年輕舞者演出,意大利方面再透過Zoom來指導演譯,「用Zoom溝通也是新模式,日後疫情好番啲,也會持續吧。」
原屬喜劇的《馴悍記》則改編成舞劇,「因為林俊浩本來是讀戲劇的,後來轉去跳舞,做編舞及動作指導。他們抽取了主要角色,用喜劇的形式去呈現。」
本來充斥莎士比亞語言智慧的戲劇,變成了舞蹈,沒有對白,有何優劣?「重點是提昇,變成精神性及關係的呈現,這樣做有得有失。失掉的是莎翁的智慧,語言上的想像,但得的是語言外,創作者可以嘗試探討鮮為人知,還沒有找到的角度去表現那些關係。一段表演,角色之間的關係最重要,可表現Poetry(詩意)和Drama(戲劇)的張力!」
樹榮:「因為語言很Dominating(霸道),會指向概念為主,一旦沒有語言,它變成了身體的互動,表現人物關係的本質,這很緊要。」
至於委約本地創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使用相對簡單的布景及道具,「焦點主要集中在演員上,這是年輕人的戲,也用了喜感的調子,再夾雜了布萊希特、間離效果、跨性別等元素,是比較強烈的Total Theater(總體戲劇)!他們的特色是用象徵性的,竹可以代表劍,框架可以是代表屋,表達上是寫意的,燈光用得很好。」
由於劇本原著是巴塞隆尼亞的加泰語,改編時,先由劇團交出自己翻譯的英語版本,香港方面再翻譯成廣東話。
莎劇在當代的不同變奏
樹榮解釋,當代劇團風格一大潮流,包括跨性別,也包括是Gender Fluidity(性別流動)等元素,例如這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這演出有很年輕的跨性別演出,有男的扮女,也有女的扮男。」他說這些當代演出的先鋒,要數到五十年代的Peter Brook,「這些嘗試已有幾十年歷史了,Peter Brook在五十年代重演泰特斯,他也不是一板一眼的,沒有要重現羅馬式的裝束,後來他再演《哈姆雷特》也是Race Rich的Casting(演員陣容),即是說不分種族,主要演員不只是白人。到了如今Gender Fluidity更強了,哈姆雷特可能會找女人來演。我我在2017年演Macbeth(馬克白),也轉了性別,本來上半場是梵谷演。下半場變了Lady Macbeth!」
樹榮說這在歐洲是潮流,因為一個演員可演男又演女,人人多才多藝,藝團的演員不需要太多。
談到Peter Brook,他記得他最著名的一次改編,是1970年改編的《仲夏夜之夢》,「他以全白布景裝飾舞台,再用馬戲的方式表演,在台上打韆鞦,來呈現夢幻的世界,這版本相當成功。」
當代的演譯,因為科技進步,也多了使用多媒體來呈現,「很多藝團會用projection(投射)來呈現,或現場觀眾會與視象裡的人有互動。」近日強調沉浸式(Immersive)體驗,也流行用3D投射影像,或高效喇叭去做出效果,「也有藝團會用AI,以機械臂跟舞者共舞,效果也是有趣的。」
樹榮說,莎劇傳到不同國家,也不一定用「新」來重新演譯莎劇,有的藝團就用舊──「例如用傳統的戲曲來改編莎劇,例如印度傳統戲曲,改編莎劇的就不少。
各國也因應自己的文化,大量改編莎劇,「有羅馬尼亞導演將《暴風雨》的荒島背景, 改成屋內。波蘭有導演將《馬克白》搬到中東,中國戲曲也有改編過,將《馬克白》變成京劇《英國血手印》。羅家英也曾把它改編《馬克白》,變成粵劇《英雄叛國》。這方面,台灣吳興國是先鋒,他在1989年就用全戲曲去演,反應很好!」
辦莎劇節的願景
莎士比亞誕生於400多年前,其作品歷久不衰,每年世界都有400多個莎劇演出,等於每天超過一個。想辦莎劇節,是因為樹榮曾參與歐洲的莎劇節,發現當地有聯網,大家經常交流,延續這文化遺產。
「我希望能建立一個文化。莎士比亞談的其實都是人的七情六慾,在這一行工作,你一定要認識莎士比亞,不懂,視野就太狹窄了!」
如今因應疫情,變成本地團體演譯外地創作,有點無奈,但也有傳承作用,「我希望用本地人做外國作品,去維持國際交流的精神。沒有一個創作人永遠做莎劇,但你做莎劇的心得,會幫助到你其他工作。」
這一屆莎劇節變成莎劇交流,未能邀請外隊,樹榮期望2024年能成功舉辦,「認識莎士比亞,看這些作品,你會感到其詩意,眼光高了,看事物也會闊一點,我希望2024年起,能每兩年辦一屆。它對創作人、觀眾和資助者都有太多好處了。」
「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演出資料
《哈姆雷特》(舞劇)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2022.8.5-6 8PM
2022.8.7 3PM
$180、$220、$280
《馴悍記》(舞劇)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22.8.19-20 8PM
2022.8.21 3PM
$280
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2022.8.12-13* 8PM
2022.8.14 3PM $200、$280、$350
*設演後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