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20》 以媒體藝術 探索真真假假

microwave-2020.png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20》(Microwave)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5 日舉行。本年度的主題是《後實錄》,以一連串的展覽、線上節目及放映 會,在資訊爆炸而又真假難辨的當下,探討追尋真相的可能性。一年一 度的Microwave,即使在疫情及不安之下,今年仍然堅持找來不少國際藝術家及伙伴參與,Microwave的節目總監鄺佳玲(Joel)接受了 《表演場》的專訪,分享Microwave 2020的精彩內容。

表演場:表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節目總監鄺佳玲:Joel

表:可以簡單跟大家分享主題展覽《後實錄》及實驗L場:《生死牆》的策展概念嗎?
Joel:策展理念源自兩宗藝術新聞, 分別是2018和2019年的Turner Prize(英國當代藝術大獎「泰納獎 」 )。 前者是 入圍 的 Forensic Architecture (法證建築),後者是四位入圍者,包括藝術家Lawrence Abu Hamdan,達成共識要求主辦方讓他們共同得奬,兩者均開啓了藝術的可能性的大門。如果媒體藝術可以走進investigation (調查)這條路, 我們就嘗試與大眾一起進行的一次探索,以藝術節做一部後實錄,尖銳地探討在資訊爆炸下每個社會參與者的可能性。於是主題展裡除了有 Forensic Architecture以及 Lawrence Abu Hamdan的作品直接針對investigation這個題目,我們還有Critical Art Ensemble的作品讓觀眾以環境(水源)為題做一次投票,審視在資源不足下我們每個人如何做決策。而面對資訊爆炸下的 fact-checking及錯誤消息,我們又需要用什麼法子去探索真相?而最後 兩件虛擬實境的作品,分別是Don’t Follow the Wind以福島核爆禁區為 題去理解新聞以及事實面向的斷點, 以及陶亞倫兩件以台北實境藍圖做真 假探索的作品讓觀眾自己探討思考。 我沒有答案,希望大家能看見可能性 ─ 如策展論結尾所言─ 魯迅所 言─ 本沒有路,多人走過了便成了 路。那我們就一起走吧。
*註:詳細都寫在策展論,請參考: www.microwavefest.net/festival2020/ CuratorialStatement.html

逆風而行策展團隊在福島禁區視察。由逆 風而行提供。

逆風而行策展團隊在福島禁區視察。由逆 風而行提供。


至於實驗L場:《生死牆》今年得到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資助,我能以策展及寫作人的身份與優秀的創作人合作,包括台灣著名設計師方序中、導 演及攝影師吳仲倫、香港音樂人趙浩權、數位藝術家林志輝、電影美術指導蔡慧妍。我寫的四個短篇故事以 「生死牆」為題,交給他們變成延伸作品,透過與網上平台Storyteller 合作,除把文本與部分作品先作碎片式線上發佈,在藝術節期間線上展以及實體展也會發生( 在中環藝廊Cabinet of Stories呈獻)。空間是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 女作家的房間,透過作品讓觀眾線上線下自己追蹤,完整故事在藝術節出版的報紙、現場小書及網站都可以找到。是 一個全新創作。很精彩。


表:由舊年走到今年,世界因為疫 情 產 生 反 天 覆 地 的 變 化,無 論 在 形式上,或內容上,有影響今年的 展覽嗎?
Joel:由19走到20年,面對疫情,在 藝術節運作及節目形式都要面對不同挑戰,例如藝術家不能來,我的團隊 要把所有作品於本地跟藝術家遙距 組裝。另外,藝術節的反轉硏討會一 向是現場進行,今年將轉為線上節 目,先跟本地及海外講者預錄,再於藝術節臉書上播放,放映時團隊會以 文字即時與觀眾對話,也是新的體 驗。幸好團隊都很有經驗,能面對不 同變化,最後都能完整如滿完成。
反轉硏討會將一連四集在 11月2日及5日在 www.facebook.com/microwavefest 播放。
詳情請看:www.microwavefest.net/festival2020/ Unconference.html


其中一位參與主題展覽的藝術家,是 來自台灣的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最近台北當代藝術館為他舉行個展,開展第一個週末,即見排隊人潮。

表演場:表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陶

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5》(2020),3D 圖像

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5》(2020),3D 圖像 、虛擬實景、動力裝置。由藝術家提供

表:作為其中一位重要的台灣新媒體藝術 家,你覺得台灣提供了甚麼樣的地壤,令台 灣的新媒體藝術在國際間大放異彩?
陶:台灣為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聚落,形 成以「科技文化」與「文化科技」為主的 國家發展目標,因此國家文化政策支持, 與藝文環境的健全,是促成科技藝術發展 的重要力量。

1980年始為台灣科技藝術的萌芽期,自 2000年以來,科技藝術相關展覽開始大量 增加,高等教育機構陸續開設與科技藝術 領域的系所。大量歸國學人,藝術家引介國 外科技藝術思潮與創作表現,影響眾多國內 年輕藝術家。文化部、國家文藝基金會,與 各地方政府文化局,政策性挹注優秀藝術 家,補助充分的國際展演經費,使台灣科技 藝術家能於國際藝壇上展現頭角。

表:為甚麼會有創作《徘徊的幽靈No.5》 的概念?

陶:以虛擬技術形成「幽靈」般的身體病毒 感染的深層恐懼,迫使人們遠離實體的接 觸,將人類的文化活動加速的推向虛擬化, 逐步完成了:網路空間(虛擬現實)對日常 生活(物理現實)的殖民化。我們的意識、身 體、感知,化為數據,分散在各種慾望機器 之中,如同隱藏的、流動的「幽靈」。

網路形成的「虛擬現實」完全復刻了實體政 治、社會的體制,轉變為新型態的科技極權 系統,在虛擬網路中,形成權力中心與邊緣 對抗、獨裁者與自由人對抗。我們希望保有 自由之身,必須像「幽靈」一樣,非常頻繁地 切斷、切換不同的虛擬時空,隨時逃逸虛擬 統治機器。

表:VR技術如何成就這個創作?

陶:當代科技治理之術,亦如同巨大「幽 靈」般,無處不在:當代科技治理之術,在 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看不見的來臨者」,治 理技術隨著時代的推進,變得越來越潛伏,越來越沒有規則,而且無處不在,隨時以人 們意想不到的內容和形式現身,肆意滲入它欲控制和監管的事物、領域、個人、意識之中,使 得我們隨時都有可能被驅趕出自己的私密領域,被剝奪生存的自由,實現從虛擬到實體的 全面滲透,對意識與靈魂的全面控管。

當代技術將帶領我們走向科技烏托邦,還是 走向完美極權?當代技術的效率與威力,使 得當代政治可以充分利用技術力量的有效 性與隱密性,加強對國家與人民,進行遠比 傳統極權治理更加兇殘的全面管控。當代政 治可以隨時「在場出席」、預測、操縱、干 預、導演各種「例外」事件發生,使我們都 淪 為「 牲 人 」。當 代 政 治 輪 流 召 喚「 救 世 主 」 「偉人」的英靈,以便延展、增強統治技 術。使得當代技術加上威權專制,將超越 歐威爾式極權,形成一個像「幽靈」般, 無所不在、前所未有的超高效統治系統。

關於《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icrowavefest

2020官網 :http://www.microwavefest.net/

Winona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