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並蓄文武雙全 — 不一樣的崑曲藝術】
盛夏已至,滿目繁華。今年夏天,香港除了迎來不同地方戲曲劇種,還有暌違13年的北方崑曲劇院!作為「中華文化節」的重要一環,戲曲節今年邀請了長江以北唯一的專業崑曲藝術表演團體來港獻技,帶來經典崑劇《長生殿》及兩場傳統折子戲專場!
千百年來曲中巨擘 當今最得帝妃神采之組合
《長生殿》
由梅花獎得主魏春榮及王振義擔綱演出。魏春榮被譽為「活貴妃」,一顰一笑皆醉人,一步一姿盡風華;王振義則被稱為「儒雅明皇」,溫其如玉,既有皇家風采又富詩書之氣。王振義現時已非輕易出演,是次經典組合再現舞台,二人相識達二十年之久,一唱一和,一張一馳,盡顯默契,被堪稱當今最得帝妃神采風範之組合。是次演出選取《定情》、《絮閣》、《驚變》、《埋玉》、《雨夢》等經典折子,集合整本傳奇最精彩且戲劇性最豐富的部分。劇院更根據魏王二人的特點特意打造,唱腔字字重斟,句句深酌,表演一步一顰都精益求精,絕對是一場令人難以忘懷的演出!
罕有展演元雜劇遺存 傳統藝術精妙之作
傳統折子戲(一)
崑曲多演明清傳奇,但亦有一些元代雜劇借崑腔傳世。此次演出包括《貨郎旦‧女彈》、《昇平寶筏‧北餞》、《單刀會‧刀會》,皆出自元代雜劇,現已少見於崑曲舞台。完整版本的《青塚記‧昭君出塞》演出亦十分難得,從昭君乘輦出宮演至騎馬出雁門關,完滿呈現忠於傳統的劇情。《昭君出塞》現今多為武戲,然而在北崑傳統中卻是唱作兼備;由張媛媛以閨門旦應功扮演王昭君,全套唱足「昭君出雁門,即是他邦人」的怨恨;以丑扮的王龍穿插兩段,唸、做俱重;最後武淨扮馬童,功架撲跌頻繁,難怪此難度極高的劇目有「唱死昭君、做死王龍、翻死馬童」之說。《連環記‧問探》亦是精彩可期,為武丑「五毒戲」中之「蝎子戲」,既要唱又需展示諸般身段絕技,當今已很少演員能演,可見這次北崑演出觀賞機會彌足珍貴,同時也是傳統崑曲藝術傳承的實踐!
出色武戲兼具唱做 難度極高
傳統折子戲(二)
是次展演劇目除了當今舞台罕見,更是全數兼具唱做難度極高的!北崑武戲尤其出色,《天下樂‧鍾馗嫁妹》是一齣文武兼備的「鬼戲」,表演身段繁重,感情豐厚。楊建強出演的鍾馗,既細膩又粗獷、既風趣又傷情,在奇醜的外貌下竟藏了濃厚的文人情懷,是一個可愛、可親、富有詩意的「人格化鬼」,引人入勝!《寶劍記‧夜奔》更是享負盛名,正所謂「女怕思凡,男怕夜奔」,演出每個細節都絲毫鬆懈不得。由劉恒擔演的林冲以武生應工,軟羅帽黑箭衣、縧子大帶、薄底兒,除了要展示武功身段,還要兼顧唱功以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刻劃,全場一人演到底,對演員要求非常嚴格,堪稱北崑的看家武戲。同場還有傳統劇目《白兔記‧出獵》、《牧羊記‧望鄉》及《鐵冠圖‧刺虎》,全部都是唱做叫絕的好戲,實在不容錯過!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加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首屆「中華文化節」將於六月至九月期間舉行,透過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文藝組織演出、電影放映、展覽和講座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藉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貢獻。詳情可瀏覽 www.ccf.gov.hk。
(唱詞、唸白均附有中文及英文字幕)
場地及時間
葵青劇院演藝廳
7月19 - 20日 (五至六)
晚上7:30
7月21日 (日)
下午2:30
節目詳情
#中國戲曲節 #ChineseOperaFestival #ChineseOperaFestival2024 #北方崑曲劇院#TheNorthernKunquOperaTheatre #葵青劇院演藝廳 #康文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弘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