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場雙週刊第十四期 - 大館舞蹈季2019 突破界限,舞出真我

11.png

2019年,大館舞蹈季以「突破界限,舞出真我」為題,突破身份、形式界限─ 以街舞、現代舞、浸入式舞蹈劇場、當代舞、芭蕾舞及舞蹈VR錄像─將舞蹈 與大眾的界限拭去,大眾再不單只是觀眾,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舞動,盡情釋放!

今次舞蹈季更為觀眾帶來由五組藝術家策劃的節目,包括有雙妹嘜舞蹈劇場二 十周年傳承慶典《雙妹嘜:RE》、街頭舞藝術家陳頴業策劃的「靜極思動─ 工作坊/展演/鬥舞」,以及多媒體藝術家鄭得恩受外祖父從香港飄洋過海移民到南非的經歷啟發而創作的《非變之舞》。表演場訪問了其中三組本地藝術家,了解更多他們的創作意念和歷程。

▲雙妹嘜舞蹈劇場創作的《雙妹嘜:RE》與陳穎業策劃的「靜極思動— 工作坊/展演/鬥舞」將於大館舞蹈季2019中上演

▲雙妹嘜舞蹈劇場創作的《雙妹嘜:RE》與陳穎業策劃的「靜極思動— 工作坊/展演/鬥舞」將於大館舞蹈季2019中上演

雙妹嘜舞蹈劇場《雙妹嘜:RE》

曾經最合拍的舞伴,一別十年,她們的世界變得如何不一樣?香港編舞兼舞者 陳敏兒和楊惠美成立「雙妹嘜舞蹈劇場」,曾透過絕核幽默的表演,記下一段 段關於女性文化、身份及身體的註腳。 二人及後於美國發展,經歷各種人生歷 練,藉著舞團二十周年重返香港,以舞蹈歌頌不同身體形態,分享性別與年齡的經驗,玩味香港文化與身份,發現城市裡的荒誕與奇觀,一起用最輕的力氣舉起超濃郁的女性情感。


表:十年後再有雙妹嘜的作品,有甚麼挑戰嗎?

 雙: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沒有很大的挑戰。雖然雙妹嘜在過去十年間未有推出作品,但是我們二人各自都有演出,而惠美也專注於瑜珈及身體治療 (healing) 面,所以我們一直對於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變化,依然非常敏感。由於我們認識了很多年,一起成長,有很多共同回憶。我們在美國,一個住在東岸,一個住在西岸,沒有見面一段時間,但今次我們回到香港,一見面便是一起跳舞。當大家再一起跳舞的時候,裡面的感動便很自然的湧上來,我們真的是最合拍的拍檔。

 

表:你們如何構思今次的演出?

 雙:早期籌備今次演出的時候,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互通電話,很多在思想上的交流;然後回到香港,我們再以身體去溝通。雙妹嘜的作品以社會議題為主題,特別是女性身份題材。雙妹嘜是舞蹈劇場,不是單純的舞蹈,我們覺得舞蹈跟劇場的元素互相結合,作品會更加動人。

 《雙妹嘜:RE》中,「RE」的意思包含 reunion(重聚)、return(回歸)、 remember(記憶),關於女性面對的挑戰,人生不同階段中擔當的角色。我們 希望有更大的願景,內容涉及的不只是香港女性,而是global(全球的)的。 有了構思,我們來到大館,發現這裡的「新」與「舊」跟《雙妹嘜:RE》不謀而合,成為了創作的一部分。同時亦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計劃資助,成就這個演出。


表:今次有馮程程負責戲劇構作,舞蹈作品中不常見,是不是新嘗試?

 雙:我們在2009的作品《與山伯同床》已經有戲劇構作參與創作,當時文本來自陳慧小說〈我的名字叫英台〉。今次有馮程程擔任戲劇構作,負責訪問參與 演出的表演者,包括一位舞者及三位來自劇場的舞蹈素人,跟他們溝通及搜集 資料,然後寫成為劇本,所以會有四個不同的故事。其實馮程程很早以前就跟 我們有合作,她是雙妹嘜十週年時出版的《雙妹嘜十年一潤姊姊妹妹藝雜誌》 的編輯!


▲「雙妹嘜舞蹈劇場」的創辦人陳敏兒和楊惠美

▲「雙妹嘜舞蹈劇場」的創辦人陳敏兒和楊惠美

雙妹嘜舞蹈劇場《雙妹嘜:RE》(香港)

日期 | 2019年10月4日 - 6日

時間 | 04-05.10.2019 (8pm); 05-06.10.2019 (3pm)

位置 | 大館賽馬會立方

詳情 | http://bit.do/e8GUH


▲街頭舞藝術家陳頴業

▲街頭舞藝術家陳頴業

陳頴業「靜極思動─工作坊/展演/ 鬥舞」

現時除擔任舞者及編舞外,陳頴業亦是 2018-2109年度的香港街舞發展聯盟召集人,參與敎育丶策劃及行政工作,籍 以推廣舞蹈文化,例如舉辦Hi p Hop Hooray、Battle-Or-Not、香港街舞公開賽、The Box街舞劇場發展計畫。

表:今次計劃有什麼重要內容及特色?

 陳:「靜極思動─Mind Flowing」正好表達出這個計劃的內容,關乎街舞的思考過程。「靜」、「極」、「思」、 「動」之間,彼此聯繫而不斷循環;「靜」─身體的靜止了,然而思想在「動」;「極」─「動」達到高點,便會回歸「靜」;「思」─是內在的,身體是「靜」,內在力量是「動」;「動」─是身體的思考,身「動」「思」停,「思」進入「靜」。 香港的街舞舞者較傾向劇場思維,跟以往街舞的出發點很不同。今次計劃是想要啓發街舞舞者更多思考,街舞與當代舞之間的性質與融合。兩天的活動中,第一天會有All Style的比賽,第二天會有Experimental 1on1 比賽(一對一實驗賽),中間會有工作坊,包括動作創作、身體放鬆等不同內容。

 

表:講到街舞,一般人都會覺得自己已經看過,今次計劃要為觀眾帶來什麼新的東西?

 陳:今年年初香港藝術節在大館舉辦活動,在兩個週末的舞蹈大派對中,利用大館的環境,讓舞蹈走進社區。負責大館表演藝術節目的錢佑(Eddy)受到啟 發,加上藝術家梅卓燕的大力推薦,覺得大館非常適合舉辦街舞活動,將藝術 帶入社區。兩日活動將有不同風格的街舞展演;同時,音樂方面,我們會有不 同風格的音樂並於Experimental 1on1 比賽的最後階段以即興演奏,配合舞蹈比 賽,與一般街舞比賽不同。

 

表:街舞在香港發展日漸受重視,你認為現時有什麼挑戰和可以突破的地方?

 陳:我希望街舞有一日能列入正規藝術教育課程,成為正式科目。起初,街舞在香港的發展被視為邊青活動,但近年有很多人在大學內接觸到街舞,令到街舞的形象不再受到限制。我亦期待香港的街舞發展能仿效歐洲的模式發展,提 升其國際地位。

 

靜極思動— 工作坊/展演/鬥舞

日期 | 2019年10月12日 - 13日

時間 | 12.10.2019 (10am-8:30pm); 13.10.2019 (1pm-8:30pm)

位置 | 大館檢閱廣場

費用 | 免費

詳情 | http://bit.do/e8GVn


鄭得恩《非變之舞》

鄭得恩是一位流動影像、裝置、舞蹈和劇場藝術家,同時亦會參與策展、表演等工作。他的作品關注城市生活的日常細節,探討命題包括地方、旅程、虛構、記憶、時間、絕種及流散。他獲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意書寫碩士,並曾擔 任香港藝術學院講師。他近年有關神話、大自然物種及身份的影像裝置三部曲,曾在法國、德國、香港、南非及美國展出,一直發展至現場表演,並最近 在臺北藝術節發表。他是「香港藝術發 展獎─藝術新秀獎」得主,曾為德國 斯圖嘉特孤獨城堡基金會(Solitude Schloss Akademie)的藝術家學人、克羅地亞POGON薩格勒布獨立文化及青年中心、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以及德國諾伊斯霍姆布洛伊島基金會駐場藝術家。

 

表:作為一個多媒體藝術家,在舞蹈領域,最難克服的是什麼?

鄭: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我並沒有規範必須使用某一種媒介,也並非受過某一 種媒介訓練。因此,這種沒有「規範」的背景有它的自由,同時也會讓人問究竟我是屬於那一個領域的,我做的是「舞蹈」嗎?我「編」的是「舞」嗎?最難克服的,就是要突破這種自己或觀眾慣性中的傳統思維模式。其實,舞蹈發展到今天應該可以更廣闊去看:「動」的語言是甚麼,當聚焦思考這個特定語言時,「編」的思維便會自然介入當中。因此,無論是身體、場景、觀眾視點和位置、物件服裝的移動等,都可是經過「編排」的「舞蹈」,而這些「編排」傳遞的是甚麼訊息,才是「舞蹈」最大的可能性。

 

表:這次的演出,由構思到演出,共花了多少時間?場地對這個演出是否重要的一環?

鄭:這次演出是一個三年多的發展項目,由最初一個有關移民及絕種的影像裝置三部曲,到上年的講座式表演,至最近今年在臺北藝術節及大館舞蹈季比較正式的劇場演出。場地由很自由的展覽空間,觀眾可以自出自入,無時間觀賞限制;到今天觀眾要買票在劇場特定時間去專注觀賞。特別是今年的場地都有其歷史背景,我會思考在有限制的表演時間中,有甚麼是可與觀眾共同體驗的,在時間共同累積的過程會產生甚麼。

 

表:你近年都多在海外演出,關於跨媒體舞蹈演出,香港是否需時才能趕上其他地區?

鄭:香港的表演模式比較有系統規範,即使「跨媒體」也是一種特定模式,表 演者、觀眾、資源持有人有個特定但空泛的期待。我很難說明究竟我是屬於電影、舞蹈、當代藝術的領域;我只是一個挪用不同領域去思考的創作者。在香 港申請資助時,我要說服代表該界別的評審;到發表作品時,要滿足觀眾及業界期待。在外面,觀眾或藝術機構較好奇是我怎樣思考,我的世界觀是怎樣連 結,有時更不要求我發表作品,反而要見到我有一個持續的創作過程,而非臣 服個別界別(比如舞蹈)的歷史或既有模式。因此,香港不是要趕上甚麼,更難是要思考可如何跨過一些模式性思維。

 

鄭得恩《非變之舞》

日期 | 2019年10月18日 - 20日

時間 | 18-19.10.2019 (8pm); 20.10.2019 (3pm)

位置 | 大館17座F倉展室

詳情 | http://bit.do/e8GWC


The Art Venu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