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中南三場館專訪(一)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
台中歌劇院跟北高兩個場館,最大的不同是,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友善的場館。因為我們是在一個屋頂底下,你一進來,就會感覺到所有的東西都很靠近,所有的東西都跟一般的建築物不一樣。
因為建築師伊東豐雄先生,他把空氣、陽光、水的原素,帶到了場館。你進來場館,你會覺得,他是一個不一樣的空間感。也因為他在這個建築裡面,是以sound cave聲音涵洞的概念的建築,會看不到樑柱,所以你會覺得很開闊、很溫暖,又感覺被包圍的,因為整個建築是這麼不同。
另外也是因為伊東先生他對於聲音涵洞這個概念,就是讓聲音在這個空間裡面能夠迴旋,所以我們也做了很多聲音的裝置藝術,在這整個場館裡面。進來的人他會覺得不同,他會去尋找。這是歌劇院跟北高最大的不一樣,是他讓觀眾有一個自由探訪的動力。歌劇院是台灣景點裡面,打卡量最大的一個表演藝術中心。
歌劇院有三個表演廳,大劇院、中劇院、小劇場,大劇院有大概有2000個座位,中劇院有800個座位,小劇場最多有200個座位,小劇場可以連結到戶外,如果你把那個門打開,連結到戶外,觀眾可能又可以更多。
整個台中地區的觀眾90%的人對於古典音樂是非常熱愛的,所以台中(地區)的節目85%到90%也都是古典音樂。所以我們在選節目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平衡。因為劇場的製作比較花錢,歌劇院就把可以獨立運作的古典音樂、有比較大的市場的,讓民間做。我們做得比較多的事是劇場的製作,設定在音樂劇場,一個跨域的、融合的場域裡面,都希望做的節目,都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跟音樂有結合。
在這個整個概念下面,我們一年就有三個系列。在春天,我們有春天國際藝術節,從北中南,台灣國際藝術節連貫下來的,所以整個這個旗幟下面,會有相同,也會有不一樣,我們可能會有小部分是三館共製,有一小部分是我們自己主辦的節目,有一小部分是我們自製的。
夏天來台中看音樂劇,慢慢的,我相信明年第三屆,更能夠帶動整個風潮,大型音樂劇的演出,在台中已經是一種好像是一種特色了,所以在夏天我們做音樂劇,也做一些親子活動,但是一樣我希望也能夠跟音樂有點掛勾,玩樂的play,跟戲劇的play是一樣的,所以就有給小孩、青少年、大人的玩劇場。
在秋冬,就有遇見巨人,它是比較經典的製作的重製,或是經典的演出,或是國際大師在台中的匯聚。所以,春天是比較創新跨領域的,夏天是音樂劇,秋冬是遇見巨人系列。
我們是明年(2019年)會有四位駐館藝術家,駐館藝術家不是只有侷限在表演類,我們會有數位藝術家,那我們有編劇,我們也有童書的創作者,就是繪本的創作者,也是我們的駐館藝術家,就希望說把藝術,從平面、到視覺、到表演,能夠把他串連起來做一個平面。中程會跟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可能要20 21年才會成立,北藝中心還沒有自己場館之前,他已經開始在做培養了,它培養的這些表演者、創作者,必須要有個平台,正好北藝那邊,他有一些音樂劇的構想,就是培養人的構想,我也覺得不錯,你把人培養起來,我給你一個平台。我們的場館的結盟,不需要求遠,台北跟台中之間也可以做館域之間的合作。
台灣不是很大,你坐高鐵從台北到台中45分鐘,台中到高雄要45分鐘,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點點市場區隔,來選這些亞洲巡迴的節目,我會很謹慎的去評估,他是不是能夠跟台中所希望建立的場館特色,能夠結合好,如果可以那我就邀請到台中來。
中台灣的古典音樂是有很深厚的基礎,這邊的古典音樂的觀眾群是很深的。因為我從古典音樂出發,所以我來的時候,我就覺得蠻好使力,我很容易能夠對接到這邊的市場。
我在介紹台中的演出的時候,舞蹈節目我會從以音樂出發,戲劇節目我也會從聲音出發。因為看演出,你閉上眼睛,你聽演出,演員的對白,跟張開眼睛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會從他們熟悉的語言去跟他們溝通你就會覺得他們就能夠接受舞蹈、接受戲劇。
台灣的觀眾有一種很喜歡學習的精神,我從台北以前跟著樂團台北台中高雄台南到處去巡迴演出,有那種感覺,以前我在樂團工作,做很多音樂會前導聆,在導聆的時候觀眾人數由六十人到兩三百人,他有一種對知識的渴求。 藝術對他來講,不是只有心靈的洗滌,而是一種自我成長,那樣子的精神,北中南都一樣。
在台中我們做所有的演出之前,也會做非常多的推廣講座。我們到學校做,我們在自己歌劇院做,我們在社區裡面做,在百貨公司裡面做,在茶館裡面做,所以你會發現觀眾不來沒關係,我們過去,慢慢的,在非典型場所裡面做,表演藝術的推廣,成為台中歌劇院的一種策略,觀眾就會慢慢地進來。
我們在2016年開幕,2017年全年度來歌劇院參觀的觀眾大概200多萬人,我們的觀眾購票人次200,000左右,大約是100個人就有一個人購票進場。今年2018年統計到10月底,170多萬人入館參觀,就有19萬人購票觀眾,要轉換下來就大約一百個人,就有13人購票觀眾,所以你會發現還有在進步。我希望每年入場參觀的人,我能夠把它轉換成購票的觀眾,所以從這樣子的力道來看,我相信是還蠻有可為的。
以前有很多那個免費的演出,現在免費的演出也漸漸減少。儘量我用低票價,讓你養成購票的習慣。我把免費的演出帶到外面去,帶到鄰近的場館,帶到其他城市,建構一個中部平台,以台中為中心,往北,新竹苗栗,或是彰化,往南,雲林,或是南投,這些地區離台中大概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距離大概開車一小時的,我就把免費節目送出去,或讓年輕音樂家到那邊演出。讓大家都慢慢認識劇場、表演是什麼會是一回事。
我們把表演藝術的平台做大、市場做大,觀眾就會進來。他不僅到我們週邊城市的劇場,也會想到台中的劇場,精彩的節目都是台中推出去的。慢慢的人就會就會靠近來。這個感想是從百貨公司來的,因為我們隔壁就有很厲害的兩個百貨公司,週末人潮非常的多。哪裡來的?周邊的城市來的!你都到我隔壁走路五分鐘就到的百貨公司,那你也可以來歌劇院,所以我覺得慢慢的要讓大家知道台中歌劇院,節目送出去,把人帶進來。
我們有《佰元音樂會》,叫做《開場計畫》,就是讓即將畢業的年輕藝術家有他們的展演的空間。我提供他們演出費,讓他們來展演,但是他們必須要帶觀眾進來,他們也要努力去行銷自己,先把他的朋友親戚朋友們帶進來,我們加強一點力道推銷,讓其他的人也認識他,因為票價很便宜,所以路過的,一看到,就進來看看。
這個場域裡面,有很多是非典型的展覽、演出的空間,像我們的迴旋梯、Tutu廳、或是像我們的角落沙龍,或者是布輪海,慢慢在未來你會看到更多的展覽會在這些場域裡面出現。
Tutu廳是一個從地板到天空到牆面,沒有一個是直線的,一個很有趣的空間,我們會把演出帶進去,我們會把展覽帶進去。迴旋梯,或是我剛剛講的sound cave的這個概念,我們會把展覽跟演出帶進去,就讓觀眾,在那個其中,他會覺得已經處在一個展覽跟演出的領域跟空間了。所以,從聲音開始,我們今年(2018)12月做了幾個微劇場,微小的微,互動聲音裝置,你經過穿堂,你會聽到聲音,停下腳步,聲音沒了,遊走一下,聲音又跑出來,聲音在哪裡,人跟展覽跟演出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我希望未來這個場域,就像設計師伊東豐雄先生說的,他是一個有機體,他是把空氣陽光水,這些生命必要的條件帶進來,所以這個場域是一個表演的有機體,觀眾進來就很自然的,就已經在這個表演的空間裡面了。
我介紹一下明年(2019)春天3月到6月,就是我們年度的第一個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5月1號到6月2號在歌劇院,有展覽、有工作坊、有演出的一個活動叫做《2061宇宙掉了一顆牙》。這個是講哈雷彗星的故事,每隔七十五年才會拜訪地球一次,下一次拜訪應該在2061。創作者,他小時候,爸爸帶他看了哈雷彗星,他就想下一次再跟他約會2061了。他是一個視覺藝術家,他做了一個這樣子的創作,從童書開始。那我們這一次的展覽,就是很多跟他的觀察,太空的觀察、人生的觀察,都有關的。他會有一個人展覽。另外,因為這本童書的創作方式是藍曬圖的概念,我們就會教做一些工作坊,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藍曬。另外,還有因為你要望向太空,也要讓孩子學習怎麼觀星,同時我們還是想要孩子有些創意,我們都說畫畫寫生,需要有光,常在戶外寫生,都在太陽光底下。如何在星空底下寫生?我們會有夜間寫生,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活動。我們希望讓孩子們打開另外一扇窗。就像我在做音樂的講座的時候,我常跟家長講,沒有什麼叫好聽不好聽,對孩子來講,什麼都是有趣的,畫畫也是一樣,沒有好看不好看,沒有寫實不寫實。只要有創意,只要將自己想法放上去,就是好的。所以在這樣的創作裡面,我們希望讓孩子,打破寫生只能在陽光下做事,畫畫不是只有水彩,不是只有畫筆,還有藍曬,還有各種創作的方式。我相信對大人也很有啟發,其實他的那個裝置藝術展,是數位視覺,通通都有,所以我也很希望就是大人也來看看。
©表演場。版權所有。© The Art Venue. All Rights Reserved.